目录
1. 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持续推进
2. 大渡口:一体化推进“九治”工程 提升城市生态颜值
3.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和荒漠相处?
4. “海洋可持续性国际平台”正式设立
5. “疆电入渝”首批电源项目投产
6. 中国维和工兵传授种植技术助力南苏丹农业发展
7. 泰兴:向绿而“兴”,展开“泰”美画卷
8. 安徽擘画水文化建设蓝图 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
9. 淮北市濉溪镇上榜2025镇域经济全国500强
1.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持续推进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曹妃甸海草床是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近年来,河北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采取差异化分类修复方法修复海草床,海草盖度提升,生态效益持续显现。近年来,河北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构建起海草床全流程多要素修复技术体系,海草盖度提升,生态效益持续显现。为了保护海草床,河北自2019年起实施曹妃甸海草床修复项目,清理地笼和废弃渔网等渔业网具,修复区内,渔船不得随意驶入,最大限度减少渔业活动对海草床的影响。同时,唐山市积极推动改善近岸海域水质,探索制定入海排污口排查技术规范和溯源监测要点,完成海湾内283个排污口整治。历时6年,曹妃甸海草床修复项目取得积极成效。自然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通过调查取样、数据分析等方法,记录下了治理修复前后差异。“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海草床植被不断恢复,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迁徙地和生长繁衍场所。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加到111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自然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副主任温国义说。(来源:2025.6.16 中国环境报)
2.大渡口:一体化推进“九治” 工程 提升城市生态颜值
6月17日,大渡口举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暨美丽大渡口建设大会。当前,大渡口正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引擎,用生态环境“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发展力。作为长江流入中心城区的第一站,大渡口自然底色和生态底蕴深厚,如何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今年大渡口将一体化推进“九治”(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工程,提升美丽大渡口生态颜值。聚焦“治水”,大渡口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长江丰收坝断面水质保持或优于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新建改造雨污水管网44公里,确保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保持100%,开工建设大渡口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项目、大渡口大九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项目。在攻坚“治气”大渡口打出“组合拳”,开展老旧车淘汰替换,推动加油站开展三级油气回收处理,开展储油库、加油站抽测,加强道路、工地等扬尘污染控制,开展公共机构食堂油烟净化设备运行情况抽测、社会餐饮企业抽查抽测,加强露天焚烧巡查管控力度,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力争全年优良天不低于317天、PM2.5浓度不超过32.0微克/立方米,无重污染天。(来源:2025.6.17 人民网)
3.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和荒漠相处?
今年6月17日是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荒漠,这一早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已存在的地貌,推动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每一次沙尘过程带来的三价铁,都是北太平洋鱼类重要的营养初始来源。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不少地方已经摸索出了适合当地的荒漠化防治模式。针对乌梁素海水质恶化,内蒙古并没有停留在“头痛医头”,而是从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一方面在流域上游开展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在黄河灌区回收处理城镇污水和工业园区废水,斩断点源污染;另一方面控化肥、控农药、控用水、控地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实施生态补水、网格水道疏浚、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改善湖区水质,推动内源治理。目前,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整体好转,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已成为候鸟重要的栖息地。而在人口密集、用水矛盾突出导致一些地方干涸成沙漠的石羊河流域,当地深知用好每一滴水的重要性。甘肃地方水管所根据分配到灌区的水资源总量把水权逐级明晰到用水户,分轮次控制灌溉用水,并通过滴灌改造、建设智慧水利平台等技术手段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精细化管理。“过去到处是沙丘,风沙特别大,现在刮的风里已经感受不到沙子了。”变化不仅在甘肃民勤县致祥村村民的切身感受里,也体现在蜜瓜、茴香、人参果、沙葱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中。(来源:2025.6.17 新华网)
4.“海洋可持续性国际平台”正式设立
“海洋可持续性国际平台”(IPOS)联合发起人、法国海洋学家弗朗索瓦丝·盖尔14日向记者证实,该平台在日前闭幕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正式设立,致力于为各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政治决策提供专业知识建议。盖尔表示,本届联合国海洋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提及IPOS,标志着IPOS正式设立。IPOS接下来将以基金会形式运作,并进入两年过渡期,之后有望挂靠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成为政府间机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6月9日至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总主题是“加快行动,动员所有行动者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来源:2025.6.16 人民网)
5.“疆电入渝”首批电源项目投产
新疆天山北麓戈壁能源基地首批2台100万千瓦煤电机组,近日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实现投产发电。这批机组由中国华电、华润集团开发建设,是疆电外送特高压第三通道——“疆电入渝”工程的首批电源项目,将通过“风光火热储一体化”模式,应对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发挥电力供应“稳定器”作用,助力重庆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新疆天山北麓戈壁能源基地总投资547亿元,电源总规模1420万千瓦,其中煤电400万千瓦、风电700万千瓦、光伏300万千瓦、光热20万千瓦,配套建设120万千瓦/480万千瓦时的电化学储能装置,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70%。本次投产的2台100万千瓦煤电机组,发电煤耗、调峰性能、厂用电率等参数均处于国内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同步建设了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设施,烟囱出口污染物浓度实现全时段超低排放、优于燃气机组排放标准。(来源:2025.6.16 新华网)
6.中国维和工兵传授种植技术助力南苏丹农业发展
南苏丹土地广袤,但长期受种植技术匮乏和经验不足的困扰,大片土地处于荒废状态,蔬菜供应尤为短缺,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发挥自身优势,将国内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民众。“南苏丹的一些河流沿岸和湖泊周边有很肥沃的冲积土,而且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很适合种植稻谷、蔬菜、瓜果等作物。”维和官兵常鹏辉说,如果能让当地民众学会种植,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基本生活保障。当天,维和官兵邀请周边村落的居民来到营区菜地,现场展示蔬菜种植的全过程,包括改良土壤、播种育苗、浇水灌溉和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详细讲解适合种植的蔬菜品种以及种植要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前我们援助物资比较多,现在开始用生产技术分享这种新模式。”维和官兵黄涛说,传授种植技术不仅能帮助南苏丹当地居民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也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为南苏丹的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际操作环节,官兵们手把手地教居民们如何正确使用农具、如何控制播种间距、如何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等。居民们热情高涨,认真学习每一个步骤,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来源:2025.6.17 人民网)
7.泰兴:向绿而“兴”,展开“泰”美画卷
在兴南佳园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现场,地下管网雨污分流、化粪池清淤、绿化补栽等施工已基本完成。围绕“一滴污水不下河”,去年8月以来,泰兴市实施完成13个小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今年计划新实施10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从工业废水到生活污水,从水到气、土,一场聚焦短板弱项,系统协同、深度治污的攻坚行动正在泰兴城乡深入开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以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系统“治水”守护一泓清水。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去年泰兴市列入年度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共8个,已全部完成。加强重点断面攻坚,推进长江、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了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提标改造滨江污水处理厂、虹桥中剑污水处理厂和黄桥南方水务污水处理厂,推进滨江污水处理厂二期尾水湿地建设、工业污水中水回用等工程项目。以河长制为抓手,强化河湖系统治理,去年农村整治河道82.7公里,如泰运河、东姜黄河、众安港获评省级幸福河湖。在城区,重点实施内外环城河周边排水管网更新改造及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逐步实现“污水管网全上岸、污水溢流口全消除”。(来源:2025.6.11 中国环境报)
8.安徽擘画水文化建设蓝图 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
近日,安徽省水利厅联合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正式印发《安徽省水文化建设规划(2025-2030)》。该规划作为全省首个水文化专项规划,标志着安徽水利事业迈入文化引领、软硬协同的新发展阶段。《规划》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立足安徽治水实践,系统阐述了安徽水文化的精神内涵、地域特色、历史成就与时代价值,创造性地提出构建“锚定四大核心、攻坚五项任务、培育六个品牌”的发展框架。《规划》将聚焦长江、淮河、新安江、大运河四大核心载体,以城市为片区串联建设重点;系统推进顶层设计、遗产保护、工程融合、阐释研究、传播矩阵五大攻坚行动;重点培育“水韵江淮(水文化遗产)、水润江淮(水工程文化)、水育江淮(水科普 水哲理)、水美江淮(生态景观)、水耀江淮(治水名人)、水绘江淮(艺术创作)”六大品牌矩阵,构建全域水文化建设新格局。《规划》确立了“双阶段”发展目标。到2030年,计划新增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建设省级水工程文化融合案例50个,创建省级以上水情教育基地20家,新增水文化场馆10个,建成特色水文化品牌6个,新出版水文化著作10部。到2035年,全面建成成熟的水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与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安徽水文化建设水平进入全国一流方阵。(来源:2025.6.13 淮河水利网)
9.淮北市濉溪镇上榜2025镇域经济全国500强
近日,《2025镇域经济全国500强》榜单发布,淮北市濉溪县濉溪镇以321名的优异成绩上榜,排名较去年前进432位,位于“2025镇域经济中部100强”27位,是淮北市唯一建制镇上榜“镇域经济全国500强”与“镇域经济中部100强”名单。作为濉溪县主城区,濉溪镇瞄准“全县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以前瞻视野、澎湃活力和务实担当,持续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构筑新高地。2024年,全镇交出亮眼成绩单——固定资产投资24.81亿元、财政收入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亿元。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坚实的产业基础、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日益丰满的乡村图景,彰显了其现代化强镇的战略定力与发展韧性。濉溪镇立足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顺应产业变革趋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构建起了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电商赋能,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濉溪镇通过政府主导的“电商+”,十年磨一剑,深度融合传统产业与电商新业态。建成2个总面积近25000平方米的直播电商基地,吸引超180家企业入驻。2024年全镇电商销售额达6亿元,培育年网销额超千万企业15家,带动就业超1000人。成功获评国家众创空间、省级电商强镇、省级县域电商特色产业园区,成为镇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标杆。(来源:2025.6.17 人民网)